来源:北京商报
2023-04-11 08:54:04
消费金融的座次洗牌,伴随着2022年业绩的出炉更显直观。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,截至4月10日,已有17家消费金融机构2022年业绩对外披露。从“吸金”表现而言,披露净利润的16家消费金融机构全员实现盈利,3家机构净利润超过10亿元,最高净利润达到33.29亿元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而全员盈利的另一面,是持续扩大的营收差距,17家消费金融机构之间业绩出现断层式落差。其中,4家业绩垫底消费金融机构净利润总和不足亿元。在分析人士看来,伴随着消费金融行业从高速发展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其精细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,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,对中小规模的消费金融机构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形成了考验。
3家机构净利润突破10亿元
随着上市公司财报陆续披露,多家消费金融机构也向市场交出了2022年“成绩单”。在17家已披露业绩的机构中,3家消费金融机构净利润突破10亿元。
按照净利润排名,头部梯队表现稳定。具体来看,招联消费金融以营业收入175.01亿元、净利润33.29亿元排在首位,两项指标同比增幅分别为9.84%、8.68%;其次是兴业消费金融,2022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.15亿元,同比增长20.54%,净利润24.93亿元,同比增长11.79%;接着是马上消费金融,全年实现净收入135.3亿元,同比增长14.48%,净利润17.88亿元,同比增长29.34%。
相较2021年的净利润增速,3家机构2022年增速均有所放缓。兴业消费金融、马上消费金融在营业收入、净利润方面增速仍旧实现了两位数增长,招联消费金融业绩增速明显下滑,两项指标增速均不及10%。
对于报告期内业绩增速放缓的具体原因和后续规划,北京商报记者也向招联消费金融进行了采访。招联消费金融指出,公司适时把握发展节奏,调优资产结构,保持可持续的稳健增长。
2022年,头部梯队的3家机构总资产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。其中,截至2022年12月末,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1643.46亿元,同比增幅9.79%,也是业内首家总资产突破1500亿元的消费金融机构。兴业消费金融与马上消费金融总资产则分别为762.97亿元、665.1亿元,同比增幅分别为23.48%、8.87%。
前述3家机构也是2021年净利润座次席的前三名。而在2021年方才成立的蚂蚁消费金融,在2022年扭亏为盈,一举跻身头部消费金融行列。根据其股东宁德时代财报,2022年宁德时代对蚂蚁消金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为6724万元,按照其持股比例换算,蚂蚁消费金融2022年全年净利润约8.4亿元,上年同期净亏损11.7亿元。
2022年净利润排在行业第五名的是中银消费金融,为6.56亿元。相较上年同期的8.44亿元,同比下滑22.27%,也是为数不多的净利润出现下滑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。截至2022年末,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641.02亿元,贷款余额618.03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17.87%。
净利最高相差462倍
蚂蚁消费金融净利润赶超,也将中邮消费金融“挤”出了行业前五的行列。在2021年净利润一度超过10亿元的中邮消费金融,2022年业绩大幅缩水,净利润在已披露财报的消费金融机构中降幅最大。
股东方邮储银行财报显示,2022年中邮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60.48亿元,同比增长6.37%;净利润4.43亿元,相较上年同期的12.29亿元同比下滑63.95%。
对于2022年净利润大幅下降的原因,中邮消费金融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,2022年居民贷款及消费需求不振,部分用户受到疫情影响出现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下降,同时中邮消费金融累计减免息费约8489万元,贷款综合定价较上年度下降1.55个百分点。
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尽管披露了净利润的16家消费金融机构全员实现盈利,但从中邮消费金融(净利润排名第6位)开始,剩余披露了净利润数据的11家机构2022年净利润均不足5亿元,还有8家位于2亿元下方。按照对应数据计算,11家机构净利润总和为16.77亿元,不及马上消费金融的17.88亿元。
其中,中原消费金融2022年并未披露营收数据,按照股东持股比例换算,该公司2022年净利润为3.33亿元,同比增长65%。海尔消费金融2022年营收17.1亿元,相较上年同期的20.64亿元同比下降17.15%;净利润2.74亿元,相较上年同期的1.91亿元同比增长39.09%。
剩余平安、阳光、湖北、北银、晋商、宁银、小米和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等8家机构净利润均不足2亿元,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.87亿元、1.35亿元、1.21亿元、0.87亿元、0.52亿元、0.26亿元、0.11亿元以及0.07亿元。由此计算,净利润最高的招联消费金融与最低的唯品富邦消费金融之间,业绩相差462倍。
8家机构中,晋商消费金融营收、净利双双下滑,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4.28亿元,较上年的5.5亿元下降22.18%;净利润0.52亿元,较2021年的0.61亿元下降15.2%。而小米消费金融净利润则连续两年保持近200%的涨幅,2022年小米消费金融净利润0.11亿元,同比增幅为194.57%,上年同期增幅为236%。
针对各自业绩表现,北京商报记者也向多家消费金融机构进行了解。从受访机构综合反馈内容来看,消费者贷款意愿不高、减费让利的政策是影响2022年消费金融机构展业的主要原因。这一过程中,中小型消费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压力。
还有机构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“大吐苦水”,坦言称:“眼泪汪汪的成绩单,同样的市场环境下,小公司真的太难了。只能说逐步落实战略规划,实现今年的业绩目标。”
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,伴随着消费金融行业从高速发展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其精细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。目前看,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,银行系、产业系、互联网系等各种“派系”中以银行系实力最为强劲,这对中小规模的消费金融机构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形成了考验。
整体增速放缓 需持续数字化转型
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对比各机构2021年财报发现,从17家消费金融机构整体业绩表现来看,全员盈利的背后是明显放缓的业绩增速,中小机构与头部机构之间仍有较大差距。2021年,各消费金融机构净利润增速多集中在50%-90%,还有4家机构净利润增幅超过200%。而2022年各消费金融机构的净利润增速则多维持在40%下方。
对于2022年消费金融行业业绩增速放缓的原因,3月29日银保监会非银部发布的文章中也有所提及,消费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面临挑战,具体面临的问题一是细分客群能力不足,获客成本居高不下;二是融资渠道狭窄,融资成本高企;三是自主风控能力不足,风险管理成本被动抬升;四是中低收入客群的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不足,运营成本较高。
苏筱芮进一步解释到,主要影响因素一是获客成本,伴随着线上流量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对线上助贷机构、线下贷款中介的乱象整改,消费金融的获客成本相较往年有了更大提升,但转化却不尽如人意;二是运营成本,尤其是线下场景占比较重的,在2022年受到疫情等影响较大;三是逾期率,逾期的上升也会侵蚀到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润,使得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净利润指标相较往年有所减少。
“从行业角度来看,当前消费金融机构展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。严监管政策下,消费金融机构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政策,在同质化严重的行业竞争中持续压降费率,使得利润增速放缓。同时,自身流量获取能力有限,对助贷平台依赖较大,股东资源转换不明显。”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。
2022年以来,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动作也在持续进行,一方面换高管、调整战略规划动作不断,另一方面增资补血、发布ABS等举措也紧锣密鼓的进行中。而注册资本达到72亿元的建信消费金融,此前也已经获批筹建。
谈及后续业务规划,多家受访消费金融机构提到将全面推进业务转型、加快数字化建设。例如,海尔消费金融提到将重点引进科技人才和数字化人才,以提升对于新市民、乡村用户等普惠群体的风险识别能力、服务响应能力和金融产品体验,中银消费金融指出,将在新市民服务、乡村振兴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好创新服务和经营管理。
苏筱芮认为,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主要趋势一是关注各类成本,涵盖获客成本、运营成本等,探索更加精准触达客群的渠道和路径;二是关注重点客群的消费需求,例如“新市民”“低龄老人”等客群,并切入高频场景实施客户转化;三是继续投入科技研发,通过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助力风控,为贷后业务减轻压力。
“从发展路径上,建议在自营业务和内容方面加大投入,线上业务引流明显的前提下做好线上渠道建设,对客户差异化需求进行合理满足。同时也要早日建立独立自主的风控模型,开启数字化转型战略。”王蓬博如是说道。
关键词: